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心。”随着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一次饭后散步时,成都师范学院附属柳河幼儿园小云朵班的小朋友突然发现地上这里有影子,于是一场关于探索影子秘密的旅程开始了。
小朋友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影子后,一个新的问题萌发了出来,“影子怎么来的呢?”小朋友们各抒己见,分享着自己的想法。
昭昭:“有太阳的时候就会有影子。”
辰辰:“在教室里就会有影子。”
六月:“我在等下面看到过影子。”
念念:“在墙上的电视机里看到过影子。”
霖霖:“在沙滩上看到过影子。”
祺祺:“我在家里面看到过很多影子。”
于是针对“影子怎么来的”问题,在小朋友分享了想法后,老师开展了一次科普小知识的活动,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了解到影子的形成需要三种东西:光线、物体、投影面。
影子是一种光学现象。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的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小朋友们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现象进行分享思考并在老师的讲解后,关于影子有了新的了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子,满足小朋友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与探索,老师讲述了绘本《爸爸的手影戏》,让小朋友通过手影游戏发现影子的多变性,感受手影表演的奇妙与乐趣。于是小朋友们也迫不及待的伸出小手,通过小手的不断变化,地上的影子也随之发生改变。你瞧!有小猫、小兔子、孔雀…等各种各样的影子出现了。
通过投影实验,小朋友感知当光线靠近物体时,物体的影子逐渐变大,当光线远离物体时,物体的影子逐渐变小。小朋友动手用纸杯和手电筒进行科学探索影子的变大变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在手影分享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提出了疑问,“影子都是黑色的吗?”
分享进行时……
年年:“影子是黑色的。”
木子:“影子有其他颜色。”
七宝:“我觉得影子就是黑色的。”
团子:“我觉得影子是粉色的。”
安迪:“影子是彩虹颜色的。”
安安:“我也觉得影子是黑色的。”
可乐:“影子好像有颜色。”
小鱼儿:“我觉得影子是有很多很多颜色的。”
于是我们和小朋友一起去探索影子是否有颜色,利用手电筒以及教室里所有可移动物体进行光影探索,小朋友们惊奇的发现,益智区里的彩色片它们的影子是彩色的,这时候有小朋友提议,“外面太阳那么大,是不是在太阳下也是彩色的呢?”小朋友们拿着彩色片到户外操场进行实验探索。
影子的探秘活动仍在继续,需要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去发现与探索的还有很多,孩子可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手段深入探究,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增强他们的观察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充满好奇心和智慧潜能的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光和影带来的神秘、惊喜和趣味!教师在幼儿探究光与影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组织幼儿一起进行讨论,引导幼儿关注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并一步步的引导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幼儿自发的与同伴进行讨论并共同想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不断的引导幼儿一步步的探究光与影。最后,教师以幼儿为中心,跟随着幼儿的需要,循序渐进,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开展教育活动,层层递进,让幼儿知道了影子的由来以及影子的不同颜色等,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